近来,对公款大吃大喝“人人喊打”,但据记者调查了解,这类现象却并未绝迹,变相的、更隐蔽的公款吃喝在一些地方悄然抬头:
变地点。有的公务宴请转入“不对外营业”的私人会所,一般地处偏僻
变标准。有的单位在内部食堂以“工作餐”名义举行公务接待,而实际接待标准远超“工作餐”之上。从五星级饭店临时邀请大厨掌勺,鲍参翅肚、名酒名烟一样都不少。
变名目。有的公款吃喝在发票上作文章,以“培训费”“差旅费”“住宿费”等名目入账。有的单位则以个人名义结账,将公务宴请美其名曰“家宴”。
变包装。“喝茅台撕商标”“矿泉水瓶装白酒”"红塔山"盒里藏"熊猫"已成为不言之秘,换包装目的就是掩人耳目。不仅烟酒,连人都要换包装,“不开公车,租车赴宴”成为“新时尚”……
专家观点
遏制公款吃喝是改进各级党政领导工作的一个突破口;反过来,只有财政预算、行政审批、干部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不断深化,才能真正釜底抽薪,铲除公款吃喝滋生的土壤。如果不能让权力运行“开箱入笼”,不能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,公款吃喝就仍会大行其道,不断变换出新的花样。
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联合商标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